大洋生態系

內容摘要:

「大洋」即開放的海洋(open ocean),是離陸地一段距離到了大陸棚的邊緣,開始向外海延伸出去的海域。涵蓋的區域廣達3.61億平方公里,超過世界上70%的表面。太平洋就超過了一萬七千公里寬,且容納全世界50%的水。在兩百公尺水深範圍內的海水表層,因為比較溫暖因此生物眾多。這個生態系具有許多特殊的動物。他們可以行動非常迅速,旅行幾千里去覓食,譬如鮪魚、旗魚、鰹魚、鮭魚、鰻魚等。也可以游得很慢,像是海龜、翻車魚和水母。而在大洋的最下方,光線微弱或是毫無光線的海域,就屬於深海的生態系。

海洋溫度隨深度降低,有一處溫度急劇下降,稱作「斜溫層」,兩個不同水層的生物,極少生物能跨越與交會。

有些魚類白天會潛到比較暗的海域,晚上才回到海面覓食,做垂直洄游,像是燈籠魚或是帶魚等,垂直距離可長達一公里,被稱作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動物遷徙。

游泳生物(Nekton)體型較大,且有主動游泳能力,可主動捕食與逃避被捕食,包括水母、海龜、鯨豚,且具有浮力調節之特性。

燈籠魚佔據了深海生物總重量的一半以上,許多深海動物均以燈籠魚為食。掠食者會先把魚群趕到一起,把牠們困在海面,開始獵殺行動。
數量龐大但卻看不見的浮游生物,因為需要光線,所以生活在200公尺以上。浮游生物也可以變化出不同的樣貌方法來讓自己貼近水面,像是浮泡或是毛髮豎立的體型、儲存脂肪或套特殊的游泳技術等。

許多魚類的幼生,會隨浮游動物漂流,在漂流的過程中,可能會遭受較大的魚類掠食,逃過一劫的仔魚,回到原來的棲息地附近,就會沉降下來,到適合的地方逐漸長成大魚。

有些魚類則喜歡聚集在海面漂流物下方,透過此特性,漁民利用聚魚裝置誘集魚類,也因此造成過度捕撈的問題。

 


[前往講堂總覽